山與海的故事.《賽德克·巴萊》

2011092110:17


「賽德克. 巴萊」上集「太陽旗」上映,

搶搭風潮,夢時代推出「山與海的故事展」,

展場中播映電影幕後花絮與訪談,還模擬電影中的場景,讓民衆親身體驗。

 

 

10月10日下午6點,

「賽德克. 巴萊」導演魏德聖及多位素人演員將在夢時代舉辦見面會。

 

 

除此之外,還規劃了一整個月的原住民主題活動,

9月24日下午2點「高山舞集20周年回顧創作劇展」表演,

演出卑南族人追求榮耀的一生。

 

 

山與海故事透過深居山中的賽德克族、太魯閣族,

與傍海的卑南族(南王部落)的文化,

訴說屬於他們的歷史與文化,闡述台灣原動力的精髓。

 

 

看到萬榮鄉好親切阿!

展出50幅原住民紋面藝術、禮儀習俗及相關文物。


 

賽德克族、太魯閣族分布在中央山脈南投縣仁愛鄉、花蓮東部山區。

他們在山中穿梭來去自如,矯勇善戰,深山內的森林即是他們的獵場。

卑南族分布於台東縱谷南部,傳統巫術及祭典非常盛行,

每年舉辦海祭,以祭祀遠方的祖靈。

不同的文化,造就一個個山與海的故事。

 

 

清康熙年間,以南王為首的卑南人,平定了朱一貴之亂的餘黨。

因此被清廷冊封為「卑南大王」,並且賜予朝服,

鄰近的阿美族、排灣族都要向其納貢、賦稅。

是卑南族的全盛時期,也是族人至今津津樂道的光榮史蹟。

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武力,是因為卑南實施了嚴格的男子會所 訓練制度,

以斯巴達式培育卑南青年強大的戰鬥力。

大家耳熟能詳的「少年猴祭」、「大獵祭」,就是由於會所制度所延伸出來的祭典。

 

 

 

 

原住民沒有文字,文學和歷史就在歌裡,

用歌寫歷史,唱的歌就是史詩。

有「卑南族音樂靈魂」之稱的陸森寶,

在動盪的年代以音樂創作,銜續卑南族用歌寫史的傳統,

成功地將族群歌謠與現代社會接軌。

陸森寶的音樂深深地影響當代原住民音樂的發展,

單單是同屬南王部落出身的金曲歌手就有~

陳建年、紀曉君、陳永龍、吳昊恩和紀家盈五位,

另外,兩位同族的金曲歌后張惠妹和胡德夫,也都受到他的作品很大的啟發。

 

 

人口只有一萬出頭人的卑南族,活躍於現代的勇士們有:

陳建年~第一位獲得金曲獎最佳男演唱人的警察歌手,

前台東縣縣長,女兒陳瑩為現任立法委員。

孫大川~原住民作家,現任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。

 

 

另一個卑南族的勇士是一沙鷗,漢名是林豪勳,

一沙鷗的由來是因日文的「勳」音讀為「isao」。

 

 

27歲時為了整修房子不慎自屋頂跌落後,頸部以下癱瘓,

他學習用嘴銜著筷子敲打電腦鍵盤編曲,

一個鍵一個音的,敲出他的生命樂章

將許多原住民的古老歌謠重新編曲,成為一位堅強的啄木鳥人。

 

 

 一場意外全身癱瘓30餘年,卑南神話、卑南字典、南王祖譜一一在他的嘴上完成,

 50歲出版第一張音樂光碟《懷念年祭》、

56歲榮獲「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圓夢起步金獎項」,

歷時一個月完成「圓夢計畫南太平洋巡迴之旅」壯舉,

回來後沒不久就走完其豐富多采的一生,但其精神與作品永遠在。

 

 

在這裡看到了一沙鷗努力活出精彩生命的故事

在在表現出他堅韌的生命力!

 

 

高山舞集是一沙鷗的姐姐林清美團長與他的族人們組成,

一沙鷗擔任高山舞集的音樂總監,以「一個不能動的人帶動了整個舞團」,

展開音樂與舞蹈的全台巡迴表演,透過他編曲的音樂,

將原住民的舞蹈、歌聲予以保存並發揚光大,

今年剛好是高山舞集成立20周年紀念 。

 

 

卑南族文物

 

 

 

 

 卑南族的海祭又稱豐年祭,在七月中旬舉行。

祭典是在海邊,往蘭嶼方向遙祭帶小米種籽到人間的二位神祇,

因此海祭是一種感恩「粟種」的祭儀。

 

 

感謝蘭嶼島上雅美族人賜給南王部落卑南族人小米,

讓卑南族人有了永久的食物。

 

除草祭原先是卑南族婦女為求好收成組成除草團,以團隊工作來完成農事,

後來因為社會型態的改變及讓傳統文化能夠傳承,

改以舉辦除草祭的方式,來提醒卑南族人勿忘本。

 

 

紋面」對於太魯閣族、賽德克族、泰雅族而言,是神聖而榮耀的。

族人認為紋面是死後走過祖靈彩虹時的印記,

傳統上,紋面的男女才能稱的上「真正的人」,也才能在部落中受到尊重與立足。

然而,在日據時代,日本政府禁止紋面,使得紋面文化出現斷層;

臉上有著彩虹般細緻紋面的老人歷經風霜,也漸漸凋零。

現今的社會中已經很難看的到紋面的族人了。

 

 

在這些紋面老人的臉上看到男女有別的紋面

【額紋】紋於額頭上的橫紋,【頤紋】紋於下巴的橫紋,是男人的紋面。

【頰紋】紋於兩頰,成ㄧ帶狀分布,大致以三條軸線為主,

其間穿插不同斜紋,猶如織布的花紋,為女性特有之紋面。

也映證男子必須會狩獵,女子會織布才能紋面的傳統。  

 

 

 

 

然後看到莫那.道夫額頭上明顯的紋面

 

 

賽德克.巴萊的人物關係圖

 

 

主要演員的人型看板

 

 

 

 

特有種商行商品展售

 

 

賽德克.巴萊的LOGO出現在各種商品上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也有Q版娃娃

 

 

小人馬克杯

 

 

T-shirt和紋面圖案的項鍊,

這都蠻酷的 。

 

 

最酷的當然是莫那.道夫在劇中穿的戲服

 

 

這把刀前面的頭髮越多,表示勇士出草時獵的人頭越多。

 


 

當時的我不知道由來還出手去握了這把刀

 

 

在夢時代看過展覽之後,決定去威秀看賽德克.巴萊,

那是中秋節過後第一天,人潮沒中秋節來得多,還是排了一下隊。

 


 

2小時半的電影從莫那.道夫在山之巔對著太陽跳戰舞開始,

到最後出現的字幕~「為了實現夢想需要吞下許多遺憾」..

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殺戮令我精神緊繃,偶爾穿插的詼諧博得笑聲,

但結束後一片靜默,我想大家都感到很震撼,

掌聲響起,在心裡

在書本上讀過的歷史事件,經過這樣真實的呈現更能有深切的感受,

走出暗暗的放映廳,關於仇恨、遺憾、愛情、親情、友情迴盪在心..

 

 

《賽德克.巴萊》這個片名是賽德克語,翻譯過來就是「賽德克,成為真正的人」,

所以電影說的是賽德克族如何變成真正的勇士。

在日治時代,賽德克族被日本人逼迫失去自己的文化與信仰。

他們被禁止紋面,失去傳統信仰圖騰,無法成為「真正的人」。

莫那.魯道在忍辱三十年後,

終於選擇了為他們的信仰~「死後才能經彩虹橋進入的獵場」而戰。

生命可以失去,死後進入的獵場才是他們永遠不能夠失去的地方。

 

 

我終於看懂了..在夢時代看到的這些話

「從前從前..

信仰彩虹的賽德克族,對上信仰太陽的日本大和民族,

為了彼此的信仰而戰爭,

可是他們卻忘了,原來他們信仰的彩虹和太陽是在同一片天空..」

 


 

也看懂了..

「真正的人,可以輸掉身體,但一定要贏得靈魂」

為靈魂而戰的台灣史詩,有別於西方爭取「身體」自由的英雄主義,

而是在於追求信仰為「靈魂」自由而戰的英雄主義。

 

 

 

能拍出這樣的電影真的很不簡單,

在這裡又看到台灣這塊土地上一個堅持的實例。

 

這是一個值得被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共同回憶的故事,

是個魏導非說不可的故事,

雖然放棄比較容易,還是選擇堅持下去。

我們以行動來支持賽德克.巴萊!

 

上集「太陽旗」於2011年9月9日上映,下集「彩虹橋」則將於9月30日接連上映。

你看了嗎?!